立即下载
【凤凰网】生命之火长明——记沈从文先生
2014-05-22 11:12:15 字号:

  “自然既极博大,也极残忍,战胜一切,孕育众生,蝼蚁蚍蜉,伟人巨匠,一样在它怀抱中,和光同尘。因新陈代谢,有华层山丘。智者明白“现象”,不为困缚,所以能用文字,在一切有生陆续失去意义,本身亦因死亡毫无意义时,使生命之光,煜煜照人,如烛如金。” ——沈从文:《烛虚》

  四十年代开始,那时在多雾的山城——所谓抗战“陪都”,天天躲警报,天天听到“磨擦”消息,天天看物价飞涨,天天读德、日法西斯向全世界疯狂屠杀,读大隧道惨案、公务员贫不聊生全家自杀、“孔二小姐”奇闻、航空奖券发财逸话……之类的报纸新闻,使我感到空气窒息,有如在污浊的阴沟中受到六月炎暑的蒸郁,人在衙门公案上天天盖图章,心里却茫然惘然,不了解这生活和生命到底为了什么,生存俨然只是烦琐继续烦琐,什么都无意义。

  那时,偶然在民生路书店买到沈从文的新作《烛虚》,发现他写得极美,从文字之美使我发现生命原来也极美,因为这种文字是生命所赋予的。于是我被《烛虚》带到另一个境界去:宇宙实在是个极复杂的东西……人心复杂,似有过之无不及,然而目的却显然明白,即求生命永生。永生意义,或为分袭而成子嗣延续,或凭不同材料产生文学艺术。也有人仅仅从抽象产生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中陶醉,于是得到永生快乐的。

  这种“抽象”并不是神,不是唯心的宗教,而是作者心目中的“美”。据作者的意见,这种美的感受,诉诸文字不如诉诸图画,诉诸图画不如诉诸数学,诉诸数学不如诉诸音乐。但是,更好的是连音声都没有:“大门前后板路有一个斜坡,坡上有绿树成行,长干弱枝,翠叶积叠,如翠翣,如羽葆,如旗帜。常有山灵,秀腰白齿,往来其间,遇之者即喑哑。爱能使人喑哑——一种语言歌呼之死亡。”是的,在至美之前,人们最好无声。

  沈先生把美与爱的抽象提到高度,于是他觉得生命有极伟大之处。“金钱对‘生活’虽好像是必需的,对‘生命’似不必需。……生命本身,从阳光雨露而来,即如火焰,有热有光。”他认为生命的目的只是对人世的美好——形与质的发现,并且让别人也去发现。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我(用别一种人格的光和热去照耀烧炙,重获新生的我)的存在,还是为的是反照人。”

  他主张真、善和美的统一:“然抽象之爱,亦可使人超生。爱国也需要生命,生命力充溢者方能爱国。至如阉寺性的人,实无所爱。对国家,貌作热诚,对事,马马虎虎;对人,毫无情感;对理想,异常吓怕。也娶妻生子,治学问教书,做官开会,然而精神状态上始终是个阉人,与阉人说此,当然无从了解。”他认为人的好坏,“并不以教育身份为标准”,不识字、身份低的人,在保卫国家民族的战争中慷慨捐躯的确如恒河沙数。至于有许多受过高等教育,在外表上称绅士淑女的,事实上这种人的生活兴趣,不过同虫蚁一样,在庸俗的污泥里滚爬罢了。有某些人知识上已成“专家”后,在做人意识上只是一个单位或一种生物。“只要能吃能睡,且能生育,即已满足愉快,并无何等幻想或理想推之向上或向前,尤其是不大愿因幻想理想而受苦,影响到已成习惯的日常生活太多。”这种人获得了“生活”(然而是在庸俗的污泥里滚爬的生活),丢失(或“阉割”)了“生命”,因而也就失掉了美。在沈先生看来,生命永远是美的化身。

  理想的美失去,于是:“对国家,貌作热诚,对事,马马虎虎,……”也失去做人的真和善。

  《烛虚》用十分绚丽的文字来形容美的存在,“生命之最大意义,在能用于对自然或人工巧妙完美而倾心。“凡知道用各种感觉捕捉住这种美丽神奇光彩的,此光影在生命中即终生不灭,但丁、歌德、曹植、李煜便是将这种光影用文字组成形式,保留得比较完整的几个人。”他是这样写的,而我当时想,他自己,也应当属于这几个人中之一。

  “……如艺术家之与美对面时,从不逃避某种光影形线所感印之痛苦,以及因此产生佚智失理之疯狂行为。举凡所谓活下来‘四平八稳’人物,生存时自己无所谓,死去后他人对之亦无所谓。但有一点应当明白,即‘社会’一物,是由这种人支持的。”

  “……因为追究生命‘意义’时,即不可免与一切习惯秩序冲突,在同样情形下,这个人脑与手能相互为用,或可成为一思想家、艺术家;脑与行为能相互为用,或可成为一革命者。若不能相互为用,引起分裂现象,末了这个人就变成疯子。其实哲人或疯子,在违反生物原则,否认自然秩序上,将脑子向抽象思索,意义完全相同。”

  他是多么懂得美、生命、社会和艺术家的关系的人。这些“独白”,打开了一个我从未进入过的境界,我非常羡慕这个人有这样好的一个脑子,尽管我自己那时已长期接触文艺,但我似乎从没有想过这些问题。几年以后,记得徐迟送了我一本他翻译的《华尔腾》——一位美国隐士的笔记,思想和风格,约略与此相类。但文笔逊其瑰丽。

  沈从文先生那时在昆明,我和他还从未谋面,虽然我已读过他不少小说,但这本散文《烛虚》却给我以很深的印象。然而,沈从文自己也清楚,发现了宇宙间存在美这一个“抽象”,并不能就此解决社会的丑恶,不能消灭侵略、饥饿与人世的不平。相反,“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烛虚》在当时,也只能是烛照出美与丑的对比存在,哲人与庸俗世界的存在,而无法使现实世界接近美而消除丑。这就是疯疯癫癫的屈原之徒的哀寂,沈从文先生的大多数作品,在极美中也总带着悲悯,原因亦在于此。

  生命的悲哀就在于不能不和生活互相依存!

  从以上所引的文字看,文章的风格很像《庄子》,也像佛经,思想的哀艳处像屈原,句子美得像经过精雕细搂的琉璃瓶那样,光芒耀目,它是从哪里得来的?沈从文大概从小就是个“书香子弟”,是泡在书里长大的?

  不!他自己的回答是:“是个乡下人。”

  十四岁前是从不爱用功,爱看热闹,打架牛蟀的野孩子,二十岁以前,是在湘西一带小码头流浪的“拉兹”(虽然他还没像拉兹那样当过小偷,他大部分时间是当兵,当无业游民、旧军队的文书和税收员)。二十岁以后他在北平继续“打流”。他出生于湘西、黔北、川东交界的山区凤凰县。这个地方是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处的自治区,在他的家族中,有土家人的血统。家庭世代出身行伍,祖父在清朝当过武官,父亲也当过级别不高的民国军官,后来破了产。沈从文就是这样一个民族、籍贯、出身和早年经历的文学家。

  如果说:马克·吐温年轻时候也和沈从文有相似的经历(虽然时、地、社会背景不同,他们的文风全不相同),那么就是上帝给予他们一个与他们的身世非常不相称的头脑,真是没有办法的事!

  从出生到他第一次挟着铺盖让火车拉到北京前门车站为止,这二十年间,沈从文细致地领略自己祖国的一个偏僻地区的社会生活(十多年后,他在抗日战争初期,又回去过一次),他凭着爱和同情去看自己的乡土、亲人、士兵、农妇、水手和勤劳爱娇少女。他迷恋那些河市、山城、荒邑、小镇的码头船筏,缆火楼灯。他熟悉所有士兵、铁匠、纤夫、店主、舵工的生活作息,悲欢喜怒,撤野抒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每一个人都显出性格,具有灵魂,使人感到是活生生的真人。由于他对于这些人如此熟悉,如此热爱,他善于用这些工、农、船户自己的语言神态,入木三分地去表现他们的身份、性格。他以悲悯的心情去描写土匪豪霸愚蠢和“英雄”交错的行径,描写江边吊脚楼上妓女的皮肉生涯。他对于一个摆渡人的小孙女爱情的不幸写出叙事诗般的故事(《边城》)。“我的青年人生教育恰如在这条水上(按指沅水流域上下千里各个地方)毕的业。我对湘西的认识自然较偏于人事方面。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老幼贵贱, 生死哀乐种种状况, 我因性之所近, 注意较多。”(《湘西·题记》)凡是读过沈先生的《边城》、《湘行散记》、《湘西》、《从文自传》等作品的人,都为他那情致缠绵的乡土之爱所陶醉,使人觉得这里的芸芸众生,既是非常可爱,又非常可悯。这就是五十年前旧中国的缩影。是作者掬出自己对土地、对人民的至诚,写出来的挽歌。

  由于对湘西风物的熟悉,沈从文能一口气把沅江流域各种航船的名称、特点、船户、航程娓娓动听地告诉你:运盐的“大鳅鱼头”是三桅的大方头船;桅高帆大,首尾收敛的“乌江子”,是粮船;方头高尾、颜色鲜明的洪江油船,平头大尾,船身坚实的“白河船”、……辰溪的“广舶子”,活跃的“麻阳船”,“桃源划子”都各有特性,他几乎能数出每一条船的历史,每个船主、水手的习惯爱好,以及这些船只所经过的每个码头的风土、生活和可歌可泣的故事。

  例如他写沅陵地方:“弄船女子,腰腿劲健,胆大心平,危立船头,视若无事。同一渡船,大多数是妇人,……有些卖柴卖炭的,来回跑五六十里路,上城卖一担柴,换两斤盐,或带回一点红绿纸张同竹蔑作成的简陋船只,小小香烛。问她时,就会笑笑的回答:‘拿回家去做土地会。’你或许不明白土地会的意义,事实上就是酬谢《楚辞》中提到的云中君——山鬼。这些女子一看都那么和善,那么朴素。年纪四十以下的,无一不在胸前土蓝布或葱绿布围裙上绣一片花,且差不多每个人都是别出心裁,……天时常常是那么把山和水和人都笼罩在一种似雨似雾,使人微感凄凉的情调里,然而却无处不可以见出‘生命’在这个地方有光辉的那一面。”

  接着他就告诉我们,这地方妇女出来多的原因由于兵役法的苛刻。男子不是被拉去当兵,就是被逼逃避兵役,“抛下他的耕牛,向山中走,就去当匪”。“乡下人照例都愿意好好活下去,官吏的老式方法居多是不让他们那么好好活下去。……”

  对于湘西的风景,照例写得极美:沅陵下行四十里就经过青浪滩,“青浪滩脚有个大庙,名伏波宫,敬奉的是汉老将马援。行船人到此必在庙里烧纸献牲。……庙中屋角树梢栖息的红嘴红脚小小乌鸦,成千累万,遇下行船必飞往接船送船,船上人把饭食糕饼向空中抛去,这些小黑鸟就在空中接着,把它吃了,上行船可照例不光顾。虽上下行船只极多,这小东西知道向什么船可发利市,什么船不打抽丰。船夫传说这是马援的‘神兵’,为迎接船只的神兵,照老规矩凡伤害的必赔一大小相等银乌鸦,因此从不会有人敢伤害它。”(《湘西·沅陵的人》)

  关于伏波祠“神鸦”的记述,记得宋以来有些笔记、游记等,就有记载,但如此美丽自然的文字,却是少见。

  令人神往的描写在他的作品中不胜枚举。他提到沅水上游的泸溪、浦市之间的箱子岩,在写完一段龙舟竞渡的动人光景之后,他描写这一带的平时景色:“遇晴明天气,白日西落,天上薄云由银红转成灰紫。停泊崖下的小渔船,烧湿柴煮饭,炊烟受湿,平贴水面,如平摊一块白席。绿头水凫三只五只,排阵掠水飞去,消失在微茫烟波里,一切光景,静美而略带忧郁。随意割切一段,勾勒纸上, 就可成一绝好宋人画本。 满眼是诗, 一种纯粹的诗。”(《湘西》)

  不但写景,河边小村镇生活也写得非常之美:“小船上尽长滩后,到了一个小小水村边,有母鸡生蛋的声音,有人隔河喊人的声音,两山不高而翠色迎人,许多等待修理的小船,皆斜卧在岸上,有人在一只船边敲敲打打,我知道他们正用麻头与桐油石灰嵌进船缝里去。一个木筏上面还搁了一只小船,在平潭中溜着,忽然村中有炮仗声音,有苏尔奈声音,且有锣声;原来村中人正接媳妇。锣声一起,修船的,放木筏的,划船的,都停止了工作,向锣声起处望去。——多美丽一幅画图……”(《湘行散记》)

  这真是一幅令人神住的山村小景!

  近几十年来,人们普遍知道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凡是好的作品,都是从人民生活中来。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沈从文常常把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叫做“读一本大书”,他把这本异常伟大、无边无尽的大书贪婪地翻阅、思考、学习。他那二十年没有离开的乡土,使他得到真正的学问,写出如此美好的乡土文学。

  然而,近几十年来,到生活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这一正确道路也有不少经验教训。有些同志下去一年两年、五年十年却依然写不出作品或写不出好作品,下乡下厂,晃晃悠悠,时间过去,脑子还是空空的,没有反应。这是为了什么?我想,读一读沈从文的作品,我们就该感觉到感情对于一个作家的必要。沈先生不但熟悉自己家乡的一草一木,那里的人民的作息生死,更重要的作者本人具有深切的对人民生活之爱,对家乡之爱,对大自然之爱,这一点爱是那么真切,那么纯洁,它能燃起读者无限的同情。由于作家带着火热的感情去爱土地,爱人民,他才能深入地同化在生活里,同那些贩夫走卒、普普通通的乡妇、船夫、士兵、苗女同其忧乐,同其对自己长期休养生息的一山一水怀恋赞叹。如果没有这一点拥抱着大地、拥抱着人民的深挚的爱,这样的文章是写不出来的。鲁迅先生对于他的故乡绍兴,老舍先生对于北京,也都非常熟悉,非常爱,但他们很少留给我们正面描写家乡的散文游记,他们主要是把自己家乡的山川人物作为背景去描写,而以虚构的故事为中心的(当然,沈先生也经常采用这个方法,例如《边城》)。现代作家串,像沈从文这样深刻地表达对乡土之爱的,还是少见的。文笔之美还是其次,感受之深则是主要的。

  当然我们不能忘记,沈先生的这些作品,是三十年代的产物,他所表现的只是旧中国、旧风土和旧时代的人物,这些描写,总不免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文笔尽管很美,而感情却多少带点哀伤。他所描写的人物,尽管大多数是劳动人民,他们除极少数外,大都具备勤劳、吃苦、乐观、勇健的品质,但是他们身上还存在着几千年封建制度和山沟闭塞风气、军阀暴力统治下的落后愚昧;爱这些亲人的美好品性而怜悯这些人的缺点。“当我拿笔写到这个地方种种时,本人的心情实在很激动,很痛苦。”的确,他虽然把“山大王”写得很豪侠,对“吊脚楼”的妓女和水手写出缠绵的爱情,可是这都是蘸着悲悯的泪水写出来的。他的大多数小说和散文,总不免带着三千年前那个疯疯癫癫的楚人屈原的影子。似乎因为他也是楚人。后面他接着写道: “觉得故乡山川风物如此美好,一般人民如此勤俭耐劳,并富于热忱与艺术爱美心,地下所蕴藏又如此丰富,实寄无限希望于未来。”(一九四四年版《湘行散记·题记》)虽然沈先生那时还不太明白这个“未来”的实景是什么,他也不理解那时他的湘西同乡——我们的贺龙同志等,基于对未来的信心,不久即创出不朽事业。

  可是,沈从文也创出了他自己的事业,那就是像《九歌》、《九章》那样把对国家、对人民、对乡土的赤诚,贡献给后来的人。

  我第一次同郁风去拜望沈从文的印象至今犹新,那是五十年代初我们刚到北京不久,那时沈先生住在沙滩中老胡同,记得是由熟人先约了时间去的。小个子,眼镜里透出眯缝眼睛,见陌生人露出羞涩的笑容,说话声音低而清晰,带着湘西口音。话到投机,感情就跟着语言像散花、像喷泉一样飘扬一室之中,使人感到生命之火闪闪发光。我把这位温良恭俭的学者,同他童年在家乡跟铁匠师傅比蟋蟀,跟野孩子赌博,十八九岁时跟几个当兵伙伴为了一个炮仗去打“镇关西”的形象一对比,不觉为之失笑。

  第一次见面,沈先生就激动而沉静地对郁风回忆起一九二三年冬,郁达夫冒雪到北京湖南会馆去看他,这个青年沈从文,那时住在冰冷的小屋子里,没有人知道,也没有钱,没有生炉子,没有棉衣,有一双冻僵了的手在写稿子。郁达夫一进门看见这光景,就先解下围在自己脖子上的围巾给他围上。然后同他一起去吃一顿饭,并把吃饭剩下的几块钱全都给了沈从文。这件事沈先生是经常回忆起来的。

  人对于世事常常有错误的估计,我自己最大的错误估计是对于沈先生,我那时坚信他在解放后仍然将继续写小说或在大学教书,谁知后来他却改了行,去历史博物馆当顾问,并且我不知道他老人家在什么时候装满了一肚子的美术考古学知识,但是以后见面,我总是孜孜不倦地向他老人家请教这方面的知识。他告诉我汉代丝绸外销的路程、产地、质料、纹样,告诉我周以前已经有了带釉的陶器。告诉我洛阳出土五个带假发的唐代女尸,发式极美,可以看到唐代妇女化妆的考究,可惜出土时假发损坏了。殷周的一处墓葬,墓穴表层用各色土粉绘成花纹图案,可惜揭开时毁掉了。沈先生形容新出土的楚漆器纹样,战国玉器的雕工,洛阳博物馆陈列的汉壁画……总是带着悠然神往的心情说:“真美呀!美得简直叫你不可想象。”他提到这些先代遗产的时候,是那样欢喜赞叹,那样陶醉,那样心情舒畅,他涉想着这些文物珍品将如何对今后的中国文化艺术辉煌发展,起着作用,仿佛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作为一个有长远优秀文化的民族成员。

  事物总是有反有正,正是由于这份幸福感,才带来了林、江一伙文物大破坏大掠夺给予沈先生的沉重创伤。在和朋友谈到这件事时,我总是说:如果沈先生不是那么对祖国文化艺术遗产的了解和热爱,而是一个对文物价值了无所知,对祖国文化漠不关心的人,他也就没了这份苦恼了。

  事物也总是有赢有亏。 我们这位五四以来具有影响的作家, 由于从事“文物”,便没有生产“文章”。我说没有,那也是有点夸张的,其实一九六○年他还出版过一本主要是关于文物的散篇文集《龙凤艺术》。可是拿他三十年前的写作量——长篇和短篇小说、散文、杂文等等来比,那就等于没有。可是沈先生对于这一点,他并没有介意——至少在表面上。他永远是兴致极高地谈他的美术考古。只要你识货,解放初期琉璃厂和其它地方的古董店甚至地摊、旧货店都很容易买到珍贵书画、文物、家具、古锦等等,沈先生就像着了迷一样去搜罗,搜罗得多,家里没地方放,就无条件捐给博物馆,这些珍物经过他手,最后“得其所哉”,这就是他精神上莫大的享受了。

  “四人帮”以后,他还是兴致极高地去研究十多个考古专题,去参观秦俑、看马王堆那老太婆殉葬品。最近他来信,还谈到今年要到广东去看汉代玻璃,到福建看宋代纱衣,到景德镇去看一千多宋代戏剧瓷俑。

  去年八月,那时齐燕铭同志还在医院,他给我一封信,让我去看一次沈先生。他关心他那本《中国服装资料》,信上提到这是敬爱的周总理生前让齐燕铭同志建议沈先生写的。这本书经过“四人帮”的文化大扫荡,就不必谈它的恶劣遭际了。最近,沈先生(他已经七十七岁高龄了)又兴致极高地把它整理出来,但齐燕铭同志也已经看不到它的出版了。

  沈从文先生是否就永远忘记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了呢?并不。最近我同沈先生谈起,在国外,有一位研究他的文艺作品的学者得到了博士学位。沈先生羞涩地笑了一笑,大拇指按着小指伸出手来, 轻声地更正说:“三位了。”

来源:

作者:黄苗子

编辑:龙珍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