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团结报》结缘,是在中学时代。那时候,几乎每个班级都订有一份《团结报》。我通常喜欢把文学副刊“兄弟河”栏目里的文章读了又读,并摘抄在笔记本,仔细揣摩它们的写作方法,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于怀岸、商别离、向启军……还有一长串现在已经成名的作家的名字,成为了那个时代我对“兄弟河”的记忆。
2007年夏,历经几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后,我终于搭上末班车,通过了县里最后一次招聘教师的考试。至今我依然认为,是我临场写的一篇模仿“兄弟河”栏目文章风格的作文发挥了作用。这年秋季,我被分配到大田学区高斗小学,成为一名乡村教师。
村里的日子清苦而寂寞,尤其秋冬两季和初春,山上的风声像野马的嘶鸣。面对冗长的黑夜,为了解决山中清寂给心灵带来的冲击,我摊开手边的一沓“兄弟河”,拿起手中的笔,开始了文学路上最初的跋涉。但寂寞不仅仅源于我身处这个远离尘嚣的高山小村,以及我一个人守校,还因为除了《散文诗》鼓励性刊发了我的一篇小“豆腐块”、几首诗作入选《湖南诗人·每周精华》外,我那些众多飞向五湖四海的稿子,它们如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始终杳无音讯。
而我依然坚持着,每次到学区中心校开会,我都一如既往地搜集“兄弟河”,然后如获至宝般把它们带到山上,继续学习。我眼看着“兄弟河”里不断涌现出来的一茬茬新作者,但里面没有我。直到2011年9月2日,我用笔名吴湘岩在“兄弟河”发表了第一篇散文《高斗二记》。这时,学区新来的龙凤斌校长找到了我,叫我到中心完小搞教育宣传,我于是下山了。
来到完小后,我顺利加入了通讯小组,成为一名“活跃”在校园内外各个角落里的通讯员。为了提高宣传质量,这时《团结报》又成为我学习的老师,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刻苦钻研《团结报》上的优秀稿件,学习新闻写作技巧,并通过精读中外文学经典为自身“加油”、“充电”。
此后,我写的新闻稿首次在湖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的《科教新报》上发表,从此一发不可收,《大田完小不拘一格奖学生》、《大田完小抓养成教育》等产生了影响。随后,《中国教师报》、《团结报》也陆续刊发了我写的新闻稿件。而《散文诗》,也不只是发表我的小“豆腐块”了……
从与《团结报》结缘的那一刻起,我便在心里埋下了一颗梦想的种子,而这些年来,每当我遇到挫折和困难,甚至孤独,是“兄弟河”帮我解围。现在,我的梦想已经发芽,以后还将开花、结果,而这一切,皆源自于“兄弟河”所给予我的那一份份沉甸甸的情谊。“兄弟河”就是我战胜“黑夜”的圣经。
来源:
作者:吴玉辉
编辑:龙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