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凤凰:在丰收中砥砺前行
2021-09-23 10:04:00 字号:

凤凰:在丰收中砥砺前行

红网凤凰县分站9月23日讯(通讯员 唐金胜 吴刚华 )金色九月,五谷丰登、瓜果飘香、一片喜气欢腾。9月22日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慰问,强调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农为邦本,本固邦宁。三农工作是国之根本,三农工作稳不稳、做的好不好、行不行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着人民的生活生存问题。在这个农民丰收欢庆的日子里,我们更应该保持忧患意识,头脑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三农工作底子还不牢固、三农工作现代化程度还有一定差距、三农工作体制机制改革破局还需深化。因此,新时代的三农工作更应打铁自硬,在丰收的喜悦中总结以往经验,明确自身差距,砥砺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在丰收的喜悦中把农民塑造成令人羡慕的职业,让三农工作找到“力量源”。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豪地说过“我是黄土地的儿子”,7年的陕北高原知青生涯是他一生中难忘的时光。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农民这个行业逐渐被贴上了“面朝黄土、背朝天”、“没本事”等不怎么光彩的标签,农民成为了一些人不得已、无奈被迫选择的一项“低下”的职业。“一项职业如果不被人热爱必然难以发展壮大”。因此,要为三农工作培育源源不断的力量就要抓好农民这个根本,锻造出一支职业素养高、农业技能强、道德品质好的现代化农民队伍;要注重加强现有农民农业技术专业化的培训,通过政府组织送技上门,企业合作传授技能,职业高校学习技能,能人专家手把手教授技能等方式想方设法地加强农民农业技能提升,在国家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多方途径为农民送政策送保障,如开辟农民创业贷款绿色通道,农民创业绿色扶持政策等;加强农民正面宣传,加大如袁隆平、李子柒等农民形象典型塑造,让农民看到成功的示范进而激起干事创业的激情,让社会看到农民这个职业光彩的一面,提高农民的社会认同感、荣誉感。多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在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不懂农民显然是不可行的,不热爱农民显然是走不通的,让农民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显然是一条走向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经之路。

在丰收的喜悦中把农业现代化建设摆在首要位置,让三农工作找到“核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技术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探索出了“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这样一个成功经验,农业要发展,要跟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没有科技赋能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各级机构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庄家。地方党委政府要有农业现代科技发展意识,主动性引进、培育外来和本土的农业人才在农村建功立业,安下心来研究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种养方式,创新农业科技;通过建立专家工作站、专家研究点等方式建立常态化的农业研究机构,要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发展农业科技,地方党委政府要不断引进适合地方发展的农业机械,想方设法的帮助村民提高农业机械操作水平,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让农村农业不断满足国家对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需求。

在丰收的喜悦中把农村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置,让三农工作找到“持续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注意乡土味道,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历史发展的印记致使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发展印记,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文化,既是发展的优势点也是人们生生不息的“落脚点”,农村的发展决不能走毁掉自身生存生活环境的“断头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罔顾子孙后代利益于不顾。因此,农村的发展要注重在环境保护中找到优势,在引进产业、发展科技时要看是否与村庄环境保护相悖,对不利于环境、破坏环境的即使效益再高、效果再好也要割臂断腕契而舍之,坚决不碰破坏环境的红线底线。根据地方特色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如走发展农业休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体验家园等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要注重正确引导农民注重建设美丽乡村水平,提高人居环境体验,舍弃掉不讲卫生、不爱护环境的陋习旧习;要合理规划农村环境建设,走一条村美、路美、人美的生态友好型的发展路子。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农民丰收节是第一个在国家层面专门为农民设立的节日,旗帜鲜明地传递出国家势要将三农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的信号。不忘发展初心,勇担时代使命,让今年的农民丰收节成为三农发展的新起点,让三农工作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砥砺前行、开创发展新局面。

来源:禾库镇

作者:唐金胜 吴刚华

编辑:龙珍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