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怀念黄永玉┃黄永玉凤凰故乡情的点点滴滴
2023-06-25 11:58:04 字号:

怀念黄永玉┃黄永玉凤凰故乡情的点点滴滴

“从十二岁出来,在外头生活了近四十五年,才觉得我们那个县城实在太小了……它也实在是太美了,以致以后的几十年里我到哪里也觉得还是我自己的故乡好。”

这是黄永玉在散文《太阳下的风景》对故乡凤凰发自内心的表述。

黄永玉12岁走出凤凰大山,凭借着对艺术的天赋,画版画、国画、漫画和油画创作,直至成为享誉海内外画界的大咖,但他始终对家乡一往情深,未曾忘怀自己的故乡凤凰。

图片1.png

少年时期的黄永玉。

1982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要拍摄一部有关凤凰的纪录片。黄永玉抓住宣传故乡的机会,欣然接受邀请,跟随着摄制组回到故乡拍摄纪录片。此时的他彻底放下了文革时期沉重的十字架,忘却了过去十多年的风雨和磨难,尽情地配合着摄制组走遍故乡汲取创作营养,并指导美术爱好者用画笔描绘拨乱反正后的美好生活。这部名为《画乡》的电影纪录片当年在全国上映,一时间引起轰动。凤凰人第一次从电影上看到了自己的家乡,也第一次知道家乡有一个名叫黄永玉的了不起人物,而古老神秘的凤凰也第一次走入了全国亿万观众的心灵。从此,凤凰逐渐有了知名度。

生长在沱江河边的黄永玉童年时代有过很多离奇的梦想,其中之一就是要把沱江两岸的十里风光画下来。终于,在他七十岁时得以实现。“背着画具满世界跑,挂念的还是家乡的山水和亲人。一条绕城而过的沱水满载着童年回忆,两岸人家大都与我非亲即友。长大了,我要来画这条河,小时曾这样想过,如今头发白了,才来兑现。”

从扬柳泛绿画到桃花初放,历时十五天,黄永玉总算将这十里两岸的风景收入四十米的绘画长卷。如果说山清水秀之处必有好词,那么好诗好画就应该在这种地方生出来。凤凰,就这样由沈从文铺排成诗意浓郁的世界,经黄永玉倾泻为光彩夺目的画卷。为了给家乡父老一个交待,画作完成后,黄永玉专门在凤凰城公开展出了这幅长卷,全城的父老乡亲争相欣赏。之后,又带着这幅长卷离开凤凰在国内外巡展。他说要把这幅长卷给外面的朋友看看,让他们羡慕一下我有这么好的故乡。

图片2.png

凤凰古城小河两岸黄永玉绘画

图片3.png

凤凰古城戏台。(黄永玉绘画

退休后的黄永玉时常回到故乡小住。但是,“在家乡,总还得有个窝!”

为此,1995年他在回龙阁购得一块空地,建造一座吊脚楼,以此唤醒古城居民的保护意识,纠正他们盲从时代潮流而破坏古城风貌的错误做法。这座吊脚楼取名为夺翠楼。请的是家乡人,用的是家乡料,样子也是仿照家乡老房子的模样建起来,长脚临水,飞檐峭山,与周边的其它吊脚楼浑然一体,成为古城一景。黄永玉用夺翠楼的实例告诉人们:凤凰之美,在那吊脚楼,青石板街和清清的沱江水。他说:“我希望凤凰的传统建筑,要有民族色彩的东西,不要改变它,让它维持原貌。”

图片4.png

位于凤凰古城回龙阁的黄永玉夺翠楼。

黄永玉作画,多数与故乡紧密相连。

夺翠楼下面有一座准提庵,是凤凰古城唯一保存最完整的佛教场所。在夺翠楼居住时,黄永玉有机会参观准提庵,觉得里面少点艺术氛围,于是捐赠了两尊价值近30万元的青铜佛像。同时,又花了一个月时间,在准提庵时而“爬上爬下”时而“坐着趴着”,用多种姿态为准提庵绘就了十几幅精美的壁画。这些壁画线条流畅,动作夸张,用色及人物造型极为大胆,集中展现了中国画的笔法和漫画手法,画面人物妙趣横生。画完后,由于劳累过度,生平第一次嗑了血,还大病了一场。

如今,他呕心沥血创作的壁画成为了宗教文化与艺术完美结合的珍贵文物,每一个来参观的游客无不为他画中的幽默所叹服。

八十年代初,他凭借童年的记忆创作了《永不回来的风景》画册。这本画册汇集了凤凰古城28处回不来的风景。从那“老古椿书屋”到武侯祠,从“文庙巷”到石莲阁,从古虹桥到玉皇阁,从箭道坪到文昌阁,每一处风景都耐人寻味,唤起上一辈凤凰人的记忆。

这28处风景由于时代的变化,大部分都消失了。守望在古城沙湾沱江边上的宝塔,原本也是消失了的风景。1985年,黄永玉倡议重修宝塔,并画了两张九尺长的画作,在文化广场公开义卖,所得款项加上人们的捐资,共集资了五千九百多元,于1988年在原址上建成为七层宝塔,因捐款者众多,取名为“万名塔”。现在的“万名塔”成为了沙湾景点的标志性建筑,是游客的网红打卡地。

图片5.png

准提庵黄永玉创作的壁画。

图片6.png

准提庵黄永玉创作的壁画。

图片7.png

守望在凤凰古城沙湾河边的“万名塔”。

除了绘画作品之外,黄永玉有部分关于凤凰人文的雕塑作品,镌刻着他对故乡的情深。

黄永玉曾在《新民晚报》发文《鸡连长纪事》,讲述“鸡连长”的来历:70多年前,多数以凤凰籍为主的128师奔赴浙江嘉善县阻击日军,捍卫国土。师部主厨刘四宝养有一只芦花大公鸡,性格孤傲,脾气凶恶,见生人穷啄不舍,如仇对敌寇。师长顾家齐戏称其为“鸡连长”。嘉善阻击战后,主厨刘四宝和芦花公鸡都长眠于嘉善。2013年10月下旬,黄永玉与儿女黑蛮、黑妮来到嘉善瞻仰抗日阻击战纪念碑,想起了“鸡连长”的故事,当即向嘉善县档案馆的同志表示,要为“鸡连长”做一个雕塑。2014年9月30日是全国首个烈士纪念日,“鸡连长”雕塑最终在嘉善县泗洲公园落成,以此永久悼念在嘉善阻击战中英勇牺牲的128师官兵,他创作的《鸡连长纪事》一文同时铭刻在雕塑的基座上,向人们讲述着英雄的往事。

王湘冀烈士雕像是黄永玉最具震撼人心的雕塑作品。1982年6月21日,时年18岁的王湘冀在沱江边勇救三名落水小孩,因为筋疲力尽,失去了宝贵的生命。王湘冀的事迹震惊了凤凰城,黄永玉得知后,奋笔疾书一首抒情诗见诸《湖南日报》,诗中写道:“永别了,我尊敬的年轻人,真正的英雄,你是家乡骄傲的凤凰涅槃……”2005年,为了纪念王湘冀烈士,政府决定在他当年救人的河边建立雕像,供人们瞻仰,黄永玉则为烈士设计了雕像。雕像展现了王湘冀下水救人时扔掉衣服的瞬间,其飒爽的英姿与奔放的姿势让人印象深刻,见证了凤凰人的侠义精神。

图片8.png

坐落在浙江嘉善县泗洲公园的“鸡连长”雕像。

图片9.png

王湘冀烈士雕塑。

性情中人的黄永玉,洒脱不羁,一般人冒然索字索画是很难如愿的。他曾说过:“讨厌失礼放肆老少,尤其讨厌油皮涎脸登门求画者,逢此辈必带其到险峻乱木山上乱爬,使其累成孙子,口吐白沫说不成话,直至狠狈逃窜,不见踪影。”

对索画的人抠门,但为了故乡的建设他却乐于摇旗呐喊,做一切事情。

2001年12月,凤凰古城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由此拉开了发展文化旅游业的序幕。2002年2月,县委县政府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举行凤凰历史文化名城新闻发布会,黄永玉不仅亲自参加,还邀请了黄苗子、郁风夫妇、丁聪夫妇等在书画界有名气的好友也到场助阵。为配合故乡做好宣传推介活动,凡故乡举办的重大的文化旅游节庆活动,他尽量克服高龄带来的不便抽出时间参加,并多次在故乡举办画展,重点展示与故乡有关的绘画作品,吸引人们关注自己的故乡。同时,还把部分作品捐给故乡保存,其中长达32米的两幅长卷《凤凰沱江两岸》最为亮眼,把凤凰的美景展现得淋漓尽致。

凤凰县文昌阁小学是黄永玉的母校,当年在这里上学时,他是有名的逃学大王。不过,成名后的黄永玉依然留恋母校,多次回到母校参观,先后捐资近300万元,为母校修建寸草楼、艺术楼、大礼堂和一幢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的“雏凤楼”等建筑,并募捐了七十多万元设立永玉艺术基金,用以奖励在音乐、美术等创作中有突出表现的老师和同学。母校百年校庆时,还不顾高龄参加校庆仪式。

沱江是一条流经凤凰古城的河流。但河上只建有虹桥、跳岩桥、木板桥、南华桥,因为距离比较远,河两岸的百姓出行不方便。为解决这一问题,黄永玉亲自选址和命名,分别在沈从文墓地、豹子湾、红岩井和堤溪地段,捐资修建了“风、雪、雨、雾”四座仿古风雨桥,总投资1100万元,与凤凰古城的山、水、城巧妙地融为一体,为凤凰古城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图片10.png

黄永玉在母校留影。

图片11.png

凤凰古城沱江河上的雪桥。

图片12.png

黄永玉与好友在他捐资修建的风桥上留影。

2005年,神凤文化景点在凤凰南华山启动,黄永玉带着一颗热爱家乡的赤子之心,亲自到现场不遗余力的出谋划策,并创作神凤雕塑,绘制亭台殿阁廊柱桥楼,题写楹联和景点名,抄写《山海经》经文,其后,又为“湘西王”陈渠珍墓题写墓志铭、创作西原雕塑……

图片13.png

黄永玉现场设计神凤艺术雕塑。

图片14.png

黄永玉参加“湘西王”陈渠珍墓和藏女西原雕塑落成仪式。

“我的心,只有我的心,亲爱的故乡,它是您的。”一件件一桩桩,饱含着黄永玉对故乡的拳拳之心。

如今,他走了,但他关心故乡凤凰的情怀人们是不会忘记的。

来源:凤凰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杨树人 吴勇

编辑:周奕

点击查看全文
打开凤凰融媒,参与评论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