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湘西菖蒲塘村: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3-08-28 17:21:16 字号:


fc079d3cadade7acc87ed91b96912ef.jpg

凤凰新闻网8月28日讯(通讯员 刘婧 罗雪睿 潘吴淑)7月12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醉美苗乡”实践队成员前往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廖家桥镇菖蒲塘村,通过“线下实践+线上访谈”的方式,见证湘西人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奋斗历程,深入感受菖蒲塘村群众自立自强、科技致富之下所成就的美好生活。

过去,菖蒲塘村是一个典型的干旱贫困村,水稻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跳出人均亩数少且亩产量低的桎梏,村民的温饱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幸运的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菖蒲塘村的命运开始出现转机,脱贫致富的机会悄然而至。自八十年代起,菖蒲塘村村民通过发展水果产业,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现在的菖蒲塘村,乡村越来越美,生活也越来越好。


2ee84de9347dbf566777df6590ae4fa.jpg

水果产业助力脱贫致富

菖蒲塘村是全国闻名的“水果之乡”,水果种植经验丰富,水果产业基础较好。基于这些优势,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吉首大学在菖蒲塘村试种一个新研发的猕猴桃品种,试种成功之后该品种便在菖蒲塘村逐渐推广开,由此水果产业替代水稻种植业发展起来。

经过一系列水果品种的筛选,综合水、土、气候等自然因素,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柑橘和猕猴桃成为菖蒲塘村的主要经济作物、水果产业的主打产品。在邻县、镇以及贵州等外地庞大的采购需求影响下,菖蒲塘村的水果产业发展日益壮大,并带动了当地育苗产业发展,使得育苗成为了菖蒲塘村的特色品牌产业。以猕猴桃苗木为例,一亩猕猴桃苗木培育的收入能达到约5至6万元,相比原来的水稻种植业,利润大幅提高。2022年,菖蒲塘村实现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392元,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209万元,村民收入大幅提高,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6971d848bcbffd0c0f44a8a882ac66f.jpg

科技赋能优质水果产业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菖蒲塘村考察时曾嘱托乡亲们“依靠科技,开拓市场”,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为菖蒲塘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村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利用科技做大做强做优水果产业,致力于提升农产品品质和附加值,从而实现村民的进一步增收。近两年,省农科院在菖蒲塘村成立了一个专家工作室和一个猕猴桃科技小院。在这些专家和农业局专家的指导下,种植基地搭建起避雨大棚来防治猕猴桃病虫害,增施有机肥以提高水果的口感、品质与产量,选育产量高、口感好、市场需求量大的品质进行推广,提高水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还在果园内建立了一套喷灌设施,在产业园附近安装了监控设施,用以监控每天的气温、风向、降水等数据,帮助村民们更合理科学地进行农业生产。不仅如此,科技的运用还体现在销售渠道、制作工艺上,村民利用微信、电商平台进行线上销售,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对农产品(如猕猴桃)进行深加工以丰富产品种类,农产品销量大幅提高,强有力地推动了乡村振兴。

802a8a03aea73b744a80a5fddb060ff.jpg

妇女能顶半边天:菖蒲塘村女子嫁接队

上世纪九十年代菖蒲塘村引进猕猴桃做成产业后,受到大部分农民的欢迎,同时猕猴桃苗木在周边的县、市及重庆、四川、陕西等地的市场需求量也非常大。为满足需求并发挥女子细致认真的优势,菖蒲塘村的一些家庭妇女开始学习嫁接技术。

2013年,经时任村支书王安全提议,村里决定把全村掌握嫁接技术的妇女聚拢起来,组建一支“女子嫁接队”前往外地提供嫁接技术服务。菖蒲塘村的“女子嫁接队”发展到现在队里已有240多人,她们长期奔走在贵州、重庆、四川、陕西等地开展嫁接技术服务,成为了村中创收的主力军,有时甚至能达到300-400元一天。

“女子嫁接队”的产生和壮大,毫无疑问提高了菖蒲塘村妇女的地位。令村民骄傲的是,2020年,这支“金剪刀”女子嫁接队被评为湖南省2020年度“最佳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为全省树立了榜样。

通过实地走访和线上访谈,队员们切身感受到菖蒲塘村是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的基础上实现脱贫致富,走出了一条“选育科技化,业态融合化”的产业兴旺之路。菖蒲塘村通过做大做强水果产业,依靠科技实现脱贫致富之梦,迈向乡村振兴之路。我们也相信,未来的菖蒲塘村定能在全村携手奋斗下建设成为更加幸福宜居的中国式新乡村。

来源: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作者:刘婧 罗雪睿 潘吴淑

编辑:龙珍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