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
凤凰新闻网5月16日讯(通讯员 石金先)5月14日,"国培计划2024"(A1405)湘西州农村小学美术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班60位学员,走进凤凰县箭道坪第二小学,开启了一场沉浸式非遗之旅。
走进校园,学员们首先被非遗陈列室吸引。400余件学生手工作品分门别类陈列其间,蜡染的蓝白纹样流淌着岁月韵律,扎染的渐变色彩绽放创意之光,苗绣的针脚间绣着民族记忆,锉花的镂空里藏着民间智慧。七项非遗技艺在此集中展示,件件精雕细琢,幅幅熠熠生辉,勾勒出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在非遗社团活动现场,孩子们的实操展示更是令人赞叹。蜡染社团的学生专注地调配染液、绘制蜡纹,扎染社团的"小小设计师"熟练地折叠布料、捆绑棉线,苗绣社团的姑娘们飞针走线间,花鸟虫鱼跃然布上。"我们每周都有非遗社团课,现在我已经能独立完成一幅苗绣作品了!"五年级学生吴雨桐捧着绣绷自豪地说。这种"沉浸式"学习,让非遗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传承。
漫步校园,处处可见非遗元素:教学楼走廊悬挂着学生锉花作品,操场文化墙装饰着蜡染纹样,连教室门牌都融入了苗绣图案。该校构建的"知史—学艺—悟魂—践行"立体化教材体系和"课程+活动+实践"三维育人模式,让非遗真正融入校园生活。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校非遗进校园工作已升华为省级重点课题研究,2024年立项的《民族地区以非遗进校园活动为载体,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实践研究》,为非遗教育搭建了学术支撑平台。
"这是典型的项目化学习、主题式学习、跨学科学习!"参观结束后,培训学员、保靖县夯沙小学美术教师彭景芳感慨地说,"孩子们在揉蜡、染色、刺绣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技艺,更在丈量布料中理解数学比例,在绘制纹样时提升审美素养,在了解技艺历史时厚植文化自信。"
从课堂到社团,从作品到文化,箭道坪二小用四年时间让非遗成为育人"活教材"。当千年技艺化作孩子们手中的针线、笔下的蜡刀,传统文化便在薪火相传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乡村教育注入深沉的民族底色。
来源:凤凰县箭道坪第二小学
作者:石金先
编辑:黄文渊